目前分類:我的耳鼻喉經驗分享 (57)
- Dec 29 Sun 2024 17:00
耳鳴不管會加速聽力退化嗎?耳鳴是腦瘤前兆?耳鳴看醫生卻開化痰藥給我?倒立可以治療耳鳴?免吃藥改善耳鳴你可以做這些事?出現這些症狀要趕快就醫?
- Nov 27 Wed 2024 18:00
耳鳴可能是耳中風的前兆!把握黃金治療期,避免聽力永久喪失!「突發性耳聾」的三大診斷標準、五大警訊?快檢查是否兩類高危險群?
- Nov 24 Sun 2024 12:00
突發性聽損需盡快確診 及時治療才能恢復聽力
- Nov 13 Wed 2024 12:07
「超級細菌」來勢洶洶!「抗生素」別濫用!
- Nov 05 Tue 2024 11:56
「過敏」是免疫疾病!這些時刻最危險?
- Sep 30 Mon 2024 11:00
秋天跟著專家養生! 『平民健康食材』市場找!
- Jul 30 Tue 2024 13:00
暈眩症是什麼病?
曾有歌手、作家公開自己的暈眩症,發作時是如何影響他們原本的生活;也聽過有些人說自己有暈眩症,常常會感到天旋地轉、站不穩 。聽起來就像頭暈的感覺,但是又好像是一種病,究竟暈眩症和頭暈有什麼不同呢?
1. 什麼是暈眩症?什麼原因會造成暈眩症呢?
暈眩症,也可以叫做眩暈症,英文叫作vertigo,它指的是一種天旋地轉,伴隨著許多噁心嘔吐,臉色蒼白,冷汗直流…等等不舒服的感覺。
在定義上,我們可以把暈跟眩兩個字拆開來看,暈指的比較廣泛,指的是一種頭腦昏亂的狀態。而眩呢?它是比較細部地描述了這個暈是怎樣的暈法。在說文解字裡,眩,它的是意思是,目無常主也,也就是眼睛沒辦法找到固定的主觀標的物,會造成我們的視線,晃動不穩定。所以暈眩症或眩暈症,其實看東西都帶有一點有迴旋的感覺,同時會伴有其他身體的不舒服。
醫師問診,要先搞清楚病人是一般的頭暈或特定的眩暈,因為這對診斷相當重要。如果病人的主訴是眩暈或說是暈眩,我們一定要跟病人再仔細確認一次,是不是帶有迴旋性的成份存在,也就是屋子會不會轉,天花板會不會轉,看到的東西會不會像迴轉壽司一樣,在你面前轉來轉去。如果是,那才是真的暈眩症。如果不是,那可能病人說的眩暈,其實是一種詞不達義的描述,他可能指的是其他的頭暈。
以暈眩症來說,什麼原因會造成暈眩症呢?大致上可分為三大類,(1)內耳引起的周邊型眩暈,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內耳不平衡,(2)腦部引起的中樞型眩暈,以及(3)自律神經失調所導致的反射型眩暈。
第一大類,周邊型眩暈。內耳不平衡除了眩暈之外,常常會連帶伴隨著耳朵的其他症狀,例如耳鳴,耳脹,耳塞,聽不清楚等等,這些內耳疾病包含了耳中風,梅尼爾氏症,內聽道腫瘤等等。但也有不影響聽覺的內耳不平衡,像是前庭神經炎(為了讓病人好懂,我也會把它叫作是平衡神經發炎)或是耳石脫落症(內耳裡管平衡的平衡石,有時候會像磁磚脫落一樣,掉到半規管裡面亂飄,病人就會眩暈)。所以暈眩症的患者為什麼要到耳鼻喉科做檢查,就是為了找出有沒有內耳不平衡,以及是那一種種類的內耳不平衡。這樣可以更細部的去做治療。
- Jul 23 Tue 2024 11:00
「長期發炎」有原因!「免疫錯亂」生大病!
- Jun 12 Wed 2024 12:00
50歲後聽力漸退化 及時戴助聽器防失智
- May 01 Wed 2024 15:00
張智銘醫師談「扁桃腺該切除嗎?扁桃腺發炎怎麼舒緩?」
主持人:吳霈蓁
來賓:亞東醫院耳鼻喉部 張智銘醫師
主題:扁桃腺該切除嗎?扁桃腺發炎怎麼舒緩?
節目時間:週一至週五 12:05pm-13:00pm
中廣新聞網 本集播出日期:2023.05.01
🔔今日重點🔔 ◆扁桃腺急性VS.慢性 症狀差別?扁桃腺發炎緩解這樣做! ◆扁桃腺該留還是切呢?三大症狀可考慮切除扁桃腺 ◆扁桃腺癌初期無症狀!感染HPV病毒竟會致扁桃腺癌?
#愛健康 #聽醫生的話 #扁桃腺發炎
- May 01 Wed 2024 10:24
離死亡最近的「壞習慣」!健康NG傷全身!
民眾養生常見方式如:
用保養品、保健食品、進補、天然食材等,
但卻往往忽略了日常有許多的「不良習慣」,
有如踩地雷一般,越多就越危險、對健康越是不利!
例如抽菸、不運動、長期攝取不健康的加工食品、
以及不維持理想體重等,
這些不良習慣會嚴重損害身體健康,
生活中還有哪些自以為養生的壞習慣,要留意呢?
- Mar 21 Thu 2024 10:00
蔬菜「硝酸鹽」迷思多?健康吃才有益健康!
- Mar 06 Wed 2024 11:00
耳鳴徵兆大解密!工作壓力大 耳鳴久了會耳聾?楊昇達急性耳聾 突臉癱急送醫!中醫曝穴位按摩寶典 有效緩解耳朵不適 大家學起來~
- Dec 14 Thu 2023 13:33
阿西哥自曝因重聽退出外景節目!先天聽損會遺傳?黃疸恐造成寶寶聽損 耳機「降噪」讓聽損加劇 年輕人當心!名醫教你4招護耳穴位
- Dec 13 Wed 2023 13:20
「黏膜」是防疫最大破口?顧好耳鼻喉防感染!
人體中的黏膜組織是保固身體的構造,
能夠分泌黏液,我們身體從上到下都有黏膜,
鼻腔的「鼻黏膜」、口腔的「口腔黏膜」,
另外「食道黏膜、胃黏膜」,
這些黏膜其實都有可能是傳染的途徑!
手碰到有病毒殘留的物品後,再摸口鼻,
就會引發各種疾病及耳鼻喉的不適。
到底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避免各種感染?
- Aug 22 Tue 2023 09:59
免疫系統有記憶?二次確診別大意!
隨著台灣防疫政策放寬,民眾不再隨身帶著口罩外出,
坊間以訛傳訛,得過新冠肺炎之後就有無敵星星,
就好像打過疫苗一樣不會再得,甚至之前,
還有人為了領取防疫保險故意去「被傳染一下」。
但其實「二度確診」、「三度確診」的病例逐漸激增,
到底二次感染的定義是什麼?二次感染機率多高?
二確症狀會更嚴重嗎?又有哪些族群、更要留意二次確診的危機?
- Aug 22 Tue 2023 09:35
專家香噴「私房肉醬」健康吃肉好好味!
現代人生活忙碌,有時候想要自己下廚做個簡單的料理,
又不想搞得太麻煩,這時開個肉醬罐頭,
配上白飯或麵條,就是一餐。
但是你知道嗎?小小一罐美味的肉醬罐頭,
藏有多少健康危機?
高油高鈉對身體的傷害又有多大?
今天大廚們也要教大家自製居家健康肉醬,
不管是拌入熱騰騰的白飯或麵,
- Apr 26 Wed 2023 22:21
對抗「過敏」避地雷?吃對食物補免疫力!
過敏是一種因為人體免疫系統失常,
而對自然環境中正常無害的物質,
也就是所謂的「過敏原」產生過度反應,
造成發炎等過敏症狀,會發生濕疹、腸胃不適、過敏性鼻炎、
過敏性氣喘、過敏性結膜炎及異位性皮膚炎等狀況,
情形嚴重甚至也可能造成死亡。
許多人在過敏的初期並沒有任何表徵,
症狀可能要經過多年以後才會顯現。
- Apr 13 Thu 2023 09:09
跟著節氣吃健康!「春季蔬菜」抗病一級棒
清明時節雨紛紛,春天時節潮濕又由寒轉暖,
陽氣開始升發、萬物復甦生長,
天氣驟暖驟冷,變化很大,不但是各種傳染病的高發季,
也是氣喘好發時節!
故保健預防尤為重要,做好春季養生保健,
才能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礎。
春天會有哪些高好發的疾病?
針對這些病症又該如何預防呢?
- Mar 16 Thu 2023 19:03
根除的小兒麻痺症,為何能逆襲反撲?我們臺灣該擔心嗎?得過小兒麻痺症還能當運動員嗎?小孩智商到底跟誰有關?改造胚台變成天才兒童?快來測量你是否有食物恐新症嗎?
人生有如一盒巧克力,你永遠不知道將吃到哪種口味。」這句經典的台詞,出自於1994年的美國暢銷電影《阿甘正傳》,描述阿甘精彩波折的人生,而本集的故事醫學,專家們也帶來不同角度的解析。
黃醫師從穿鐵鞋的阿甘,跟大家聊聊「小兒麻痺」這個疾病,這個在五、六○年代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,居然到今年還出現新病例!而張智銘醫師,則是探討智力的遺傳性,究竟智商是跟爸爸還是媽媽有關多一點呢?身為營養師的吳芃彧老師,則要跟大家討論阿甘那盒巧克力,反而讓「食物恐新症」的朋友怯步,而家中孩子不願意嘗試新的食物時,吳老師也提出實用的方法去引導孩子克服恐懼喔!